西工大创新里程碑:仿生'魔鬼鱼'潜水器成功挑战千米深海测试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自主研发的仿蝠鲼柔体
潜水器在西沙北礁海域成功进行了1025米深度的滑翔与扑翼一体推进海试。这款拥有3米翼展的潜水器,与真实的蝠鲼极为相似,不仅实现了高效的长距离滑翔,还能进行超高机动的扑动。此次突破性的进展标志着全球首例具有应用能力的仿生水下航行器诞生,并受到了央视新闻与新华社的广泛关注。
该项目已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绩效评价验收,并在海洋数据采集、资源利用及权益保障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与传统的自主水下航行器相比,这款仿蝠鲼潜水器解决了工作时长与机动性难以兼顾、隐蔽性差及对海洋生态扰动大等问题。
团队负责人潘光教授介绍,该潜水器的滑翔和拍动与真实蝠鲼的相似度已达90%以上。这款仿蝠鲼潜水器不仅具有长时间工作、高机动性、大载荷量、强隐蔽性等优点,还表现出良好的生物亲和性,非常适用于水下环境监测、海洋数据采集及海洋牧场养殖等场景。
目前,团队已与相关单位展开合作,对西沙北礁珊瑚进行环境监测,并成功采集了周边1000米深度海域的水文信息。这一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将为未来的海洋环境保护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不断深入,对于高效、环保、隐蔽性强的水下航行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西北工业大学的这项创新成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深海探索提供了新的里程碑。
仿蝠鲼潜水器的成功研制,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全球海洋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其独特的设计和出色的性能,使得它能够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监测和数据采集。
此外,仿蝠鲼潜水器的隐蔽性强,对海洋生态的扰动小,这使得它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研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我们可以利用这款潜水器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更为精细的观测和研究,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蓝色家园。
同时,仿蝠鲼潜水器的成功研制也为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的海洋装备将会更加先进、智能和环保。
除了技术层面的突破,仿蝠鲼潜水器的成功还离不开西北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的坚持和努力。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他们走过了全链条的自主研发之路,突破了多项核心尖端技术。这种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也为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仿蝠鲼
潜水器能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类的海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像西北工业大学这样的科研团队能够涌现出来,共同推动我国海洋科技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