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居民遭遇天价燃气账单,1.5万费用背后藏十年未结算秘密
范女士一家因四个月高达1.5万元的燃气费而感到震惊。经过检测,气表本身并无问题,但燃气公司指出可能是气表传输器出现故障,导致气量传输滞后。据此,燃气公司将范女士家从2011年入住至2023年2月的滞后气量都计入了这次账单。
范女士对此表示不满,并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经过长达一年的协商,燃气公司最终同意将1.2万元的欠费减免至8000元。然而,范女士仍认为这是一笔“糊涂账”,拒绝缴纳。
据了解,范女士一家在成都龙泉驿区的房子平时很少居住,但每年冬天老人会从新疆来此过冬,并使用地暖,因此冬天燃气用量较大。然而,2022年冬天的燃气费异常高涨,几乎是往年的三四倍。
范女士称,老人于2022年11月回到成都,2023年4月离开。在离开前结算燃气费时,发现不仅存余的2000多元被扣光,还欠下1.2万余元,总费用高达15024.72元。范女士一家对此感到难以接受,并怀疑燃气计量或计费存在问题。
经过市场监管部门的检查和成都市计量检定测试院的检定,结果显示燃气表是合格的。燃气公司则解释称,气费异常是因为气表传输器故障导致的传输气量滞后。然而,范女士一家对此解释表示不服。
在拒绝缴纳这笔“糊涂账”后,燃气公司对范女士家进行了停气处理。最终,在老人的无奈选择下,范女士家缴纳了8000元燃气费以恢复供气。但范女士表示,她们仍然对此感到憋屈和不满。
范女士家的燃气费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反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公用事业监管之间的微妙关系。在现代社会,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是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服务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活品质和经济负担。
在这个案例中,范女士一家作为消费者,对异常高的燃气费产生了合理的质疑。她们有权利要求燃气公司提供清晰、合理的账单和解释。然而,燃气公司的回应和解释并没有完全消除她们的疑虑,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满。
这也暴露出公用事业监管的不足。虽然市场监管部门对燃气表进行了检查,并确认其合格,但这并不能完全排除燃气公司在计费方面存在问题。因此,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公用事业公司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提供准确、公正的服务。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也应该积极介入此类事件,为消费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以帮助消费者与公用事业公司进行协商和沟通,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公众关注推动行业改革
范女士家的燃气费事件也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仅是对范女士一家的支持,更是对公用事业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关注。公众的关注可以推动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服务质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报道和评论,引导公众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和行业做出积极的回应和改革。
总之,范女士家的
燃气费事件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反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用事业监管之间的重要关系。我们应该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公用事业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公众关注和参与这个问题,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