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亿信息咨询:中国便利店在2025年呈现扩张仍为主流,但增速趋缓的趋势

出版日期:2025-04-20
浏览量:311

中国便利店行业正处于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双重变革期。根据聚亿信息咨询报告及最新行业动态,行业在 2025 年呈现以下特征与趋势:

一、扩张仍为主流,但增速趋缓
2018-2023 年,行业门店数从 12.2 万家激增至 32.1 万家,年复合增长率达 21.3%。2024 年净增门店 9570 家,其中 89% 由千店以上规模企业贡献,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加速市场集中度提升。但 2025 年扩张意愿有所降温,67% 的企业选择扩张,为近三年最低,收缩企业占比上升至 15%。这一变化反映出企业对市场饱和风险的警惕,例如一线城市便利店密度已接近日本水平,广州、深圳等城市每 2500 人拥有一家便利店,部分区域出现门店间距不足 50 米的恶性竞争。

二、经营能力承压,成本与竞争成核心挑战
尽管行业保持增长,但 2024 年 70% 的企业收入增长、45% 的企业净利润增长,均低于 2023 年水平。核心矛盾在于:
成本攀升:一线城市单店年租金达 30 万元,人力成本占比超 20%,叠加水电、数字化改造投入,单店年运营成本普遍突破 100 万元。
价格战冲击:零食折扣店通过直采模式将商品价格压至便利店的 50%-70%,例如某品牌饮用水在便利店售价 4 元,折扣店仅售 1.8 元,迫使便利店跟进降价导致毛利率跌破 25% 的盈亏平衡点。
流量分流:即时零售平台(如美团闪购)抢占应急消费场景,2024 年便利店线上销售增速放缓至 8%,仅起到补充作用。

行业趋势

三、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AI 重构运营逻辑
行业正从基础信息化向智能化跃迁,典型案例包括:
智能供应链:凯辉便利通过 AI 预测鲜食销量,使高执行门店销售额增长 48.16%,报损率下降 1.05%。
无人化运营:盐城 "碳 + AI" 便利店实现 AI 商品识别、无感支付,人力成本降低 60%,碳积分兑换系统带动复购率提升 35%。
精准营销:DeepSeek 开源模型帮助便利店构建用户画像,某区域品牌通过 AI 分析将促销响应率从 12% 提升至 28%。
但数字化投入存在显著分化,头部企业年均 IT 投入超 5000 万元,而中小品牌数字化渗透率不足 30%,主要依赖第三方 SaaS 工具。

四、品类结构优化与业态创新并行
2025 年 "持续优化品类结构" 首次成为行业三大重点工作之一,企业通过三大路径突围:
鲜食升级:7-11、罗森等日系品牌鲜食占比超 40%,毛利率达 60%,带动客单价提升至 35 元以上。本土品牌如美宜佳加速布局烘焙、即食餐食,鲜食销售占比从 15% 提升至 22%。
自有品牌:每一天便利店开发 ODM 啤酒、白酒,价格比同类产品低 30%,复购率达 45%。
业态融合:部分企业尝试 "便利店 + 餐饮" 模式,如便利蜂引入现制咖啡,客单价提升至 25 元,外带占比超 60%。

五、区域市场分化加剧,下沉与出海双轮驱动
区域渗透率差异:温州 24 小时便利店占比 76.9%,银川仅 24.2%,北方城市因冬季夜间客流少,24 小时营业成本较高。
县域市场拓展:政策推动下,2025 年计划打造 500 个县域商业 "领跑县",美宜佳、易捷等品牌加速布局乡镇市场,通过 "供应链 + 数字化" 赋能夫妻店转型。
跨境扩张:美宜佳在东南亚开设超 200 家门店,借鉴 7-11 本土化策略,推出椰浆饭、冬阴功汤等区域特色商品。

六、未来三年关键命题
成本控制:通过 AI 预测、动态定价、共享物流等技术将单店运营成本降低 15%-20%。
体验升级:融合社交电商(如微信小店 "送礼物" 功能)、健康管理(智能体测设备)等场景,提升到店体验。
生态构建:与新能源车企合作布局换电站便利店,与社区物业共建 "15 分钟生活圈",拓展服务边界。
行业正站在 "规模红利" 向 "效率红利" 转型的关键节点,能够深度融合 AI、供应链优化与用户洞察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确立优势。

相关报告

版权提示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 Copyright © 2019-2024 Market Monitor Global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